主題:民國以來的教育改革與對宗教教育的影響
作者:Gilbert      台灣 台北 永和禮拜堂會友
張貼日期:2002.3.15 (有授權張貼)   原文發表於信望愛BBS(bbs.fhl.net)神學版(Theology) 回CCN主頁 歸正網版權宣告 至留言板回應本文
至留言板回應本文 歸正網版權宣告
回CCN主頁

民國以來的教育改革與對宗教教育的影響

編按:本文成文至今,台灣的神學教育在師資與課程上均有進展。如中華福音神學院成立神學碩士班、教牧學博士班、信仰與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信義宗神學院成立神學碩士班、教牧學博士班、差傳與跨文化研究中心,都顯示台灣國語系統神學訓練有所改變。由於新的師資返台,台灣宗教學術訓練與國際的落差有所縮小。各大學陸續成立「宗教學研究所」﹙基督教、佛教都有﹚,連無宗教背景之國立政治大學也有,以及台灣教育部已經考慮承認神學院、佛學院的學歷,種種跡象看來,文中述及的歷史因素與神學教育狀況,都有轉變的跡象。值得觀察。

 

我翻了張玉法先生的「中國現代史」一書,想找找民國以來的宗教教育的官方思考模式。因為以前我有看過相關的資料,所以就翻出這本書來。裡面有些好東西,分大家分享一下。張玉法先生這本書不是專論宗教教育的書。不過我還是把其中一些資料整理思考一下。不是很多就是了。

 

若是有什麼批評,歡迎指正。讓我也多知道一些事情。

 

19161923年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改革

 

自蔡元培於1916起擔任北大校長起,到1923年卸任,這幾年在北大做了很多突破性的教育改革。為什麼要先談北大呢?因為當時國家辦的高等學府,僅有天津的北洋大學、北京的工業專門學校,以及北京大學三所而已。其中又以北大居首要地位。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獨立於各派教會與政黨的影響,不應嘗試把受教者塑造成特定思想的產物,讓他們成為某種特定用途的工具。此外,蔡元培也認為學術應由漢代以來的儒學格局中釋放出來。他以研究學術,而非培養做官人才,為教育的要務。此外各樣的學說想法,只要有認真研究,都可以在校園內宣講。學術追求的,應該是絕對的真、善、美。

 

由於蔡元培認為政黨與教會都有特定的立場與目的,所以他對宗教教育的主張,是大學中不設神學科,只在哲學科中有宗教史、比較宗教學等純學術性的探討。學校中不得有宣傳教義的課程或課堂上的宣教行為。傳教士不得參與教育事業……等。對外人在內地辦的專上學校,不以傳教為目的,且沒有宗教科目者,才可以送教育部核辦。﹙對政黨與教育的主張,在此略過﹚

 

●五四運動中的反迷信與反宗教運動與其影響

 

五四運動的始末我無法一一詳述。在外拒強權、內除國賊的呼聲中,整個啟蒙運動對迷信與宗教有很大的反對活動。對迷信的部分,陳獨秀、胡適、吳敬恆、周樹人等都曾對偶像崇拜做過強力批判。在宗教的部分,陳獨秀傾心唯物主義、胡適宣揚實驗主義、錢玄同闡揚懷疑主義、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以前的國中課本裡面有念過這樣的文章﹚代替宗教,以及來中國講學的杜威與羅素都持反宗教的態度,所以當時的知識青年對宗教有很大的懷疑。

 

除了知青受到的講學影響,宗教在五四中也受到很大傷害。尤其是外來的基督宗教。1922年原定在清華大學﹙北京﹚招開「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會議,要探討學校生活的基督化,學生在教會的責任等問題。但是三月九日上海學界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發表宣言並通電全國,指責基督教是資本主義的先鋒,並攻擊基督教反科學、束縛思想、麻醉青年。北京學界將此活動擴大成「非宗教大同盟」,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的毒素,應加清除。三月三十一日周作人、錢玄同、沈兼士、沈士遠、馬玉藻五人發表宣言,勸人尊重信仰自由,以做回應。如此全國各地,各種同盟紛紛成立。

 

1925年五三事件後,反基督教運動與反帝國運動互相結合。同年七月「全國學生總會」決議全面反對基督教。共黨假反基督教為反英美帝國主義的理由,使反基督教運動擴大。19261927北伐期間的一年,約有三千教士離開中國,許多教會學校和醫院關閉,或由中國人接手。這次的反基運動到1927年四月國民黨清黨後才停止。此後,宗教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大為動搖。

 

●十年國建的宗教貧乏

 

19281937的十年國建中,1929年復立教育部。規定大學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等學院。奠定了目前的高等教育雛形。這些學院中中並沒有神學院。十年的國建對國力有很大助益,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一時百家齊鳴,呈現欣欣向榮的蓬勃景象。但是宗教相關的各樣事物卻沒有相對的活力。例從出版品種類來看,19351936一年間,總類佔41%,社會科學28%,文學8%,史地6%,應用科學4%,藝術4%弱,自然科學3%弱,語文2%,哲學2%弱,宗教﹙非限基督宗教﹚1%強。

 

●抗戰、退守台灣,以及現今的宗教亂象的省思

 

對日抗戰全國滿目瘡痍,各界的注意力轉移到民族聖戰與國家尊嚴,這使得原本已經沒有什麼舞台的宗教教育更不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1929年奠定的高等教育架構沿用至今,在國民黨政府退轉來台後,宗教教育也沒有成為教育界的探討核心。宗教教育成為教育部體制外的野馬,沒人在意,使得民間自辦的宗教教育良秀不奇。隨著台灣人民生活富裕卻空虛,所導致的新興宗教亂象,刺激台灣社會省思一般社會大眾對宗教本質的陌生與教義探討的貧乏。社會的省思也讓教育部門思考肇因於啟蒙時期的教育理念,是否也是造成新興宗教亂象、人民宗教認識欠缺的原因。

 

我相信輔仁宗教研究所是這樣省思下的產物,我也相信隨著佛教大學的興盛,也會繼續挑戰這個由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理念實施。﹙目前我知道的,是輔仁大學裡面有神學院,東海、東吳大學裡面有教堂,華梵學院裡面有非教職或職員的出家人等等。﹚

 

至於台灣神學院的師資問題,我想除了跟大環境有關,也跟基督徒對「神學」的態度有關。不過可以預見的,是跟一般大學一樣,早期缺乏師資,所以拿個外國的碩士、博士就可以輕易在大學任教。等拿學位的人多了,我們的神學院也會開始有分辨好老師的本錢與經驗。缺好老師看來不是因,是果。這個果導致的事實是:台灣的神學院做學問的少,做出來的學問也少。

 

Gil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