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回一位會所弟兄的文章
作 者:Gilbert
作者簡介:台灣 台北 永和禮拜堂會友
張貼日期:2002.6.26 (有授權張貼)
發表紀錄:初次發表於於信望愛BBS站(bbs.fhl.net)地方教會版(localchurch)
回一位會所弟兄的文章

 

編按:這篇文章是在信望愛BBS站(bbs.fhl.net)地方教會版(localchurch)上,Gilbert回給一位後來進入聚會所聚會的弟兄的文章,網主姑且命一篇名貼於網上。原作者標題是「一些不成熟的觀察」,但是從內容看起來,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呢。綠色斜體字是原作者的文章,黑色是Gilbert的回文。

 

作者: gilbert (阿冠) 看板: LocalChurch

標題: Re: 一些不成熟的觀察

時間: Sun Jun 23 22:15:36 2002

wenching這篇文章真是好文章。我一點也不覺得是「不成熟」呢。

※ 引述《wenching (上帝看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之銘言:

: 一些不成熟的觀察

:   從宗派教會,轉到聚會所聚會已經將近一年了,因此,我想要談談「我所認識

: 的聚會所」。不過我承認:首先,我對聚會所的聚會幾乎只限於主日聚會,並且聚

: 會所中並沒有所謂「教義手冊」或「教會行政手冊」之類的書,所以我對聚會所的

: 認識只限於自己參加部分聚會的所得,以及與弟兄們交通的心得,所以認識是相當

: 有限、不完全的,不過我還是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對雙方的對話有所幫助。

: 一、「聚會所」到底是什麼

:   一般對聚會所的瞭解,大概是「台灣僅次於長老會的第二大派」。但是若從聚

: 會所本身來看,聚會所的弟兄姊妹原本並無意另外成立一個宗派。事實上,聚會所

: 沒有(自認為的)創辦人、沒有系統性的教義(當然,有別具一格的信仰體系)、

: 沒有信條或信經,甚至「聚會所」也不是「我們這一派」的名稱,只是跟政府登記

: ,不得不以聚會場地登記的一個名字。在聚會所裡面,比較常見的自稱是「召會」

: (教會)或「主恢復」,但若是問聚會所的人是否自認為是「主恢復派」,答案一

: 定也是否定的。我認為,與其說聚會所是一個「宗派」,倒不如說聚會所是一種「

: 運動」更貼切,這個運動所追求的,乃是在教會的運作和本質上,更符合聖經,並

: 且能夠完成神永遠的計畫(經綸),只是它是以一種近乎分離主義的方式進行,而

: 不是向福音派般留在宗派裡面推動,並且有「異於一般」的聚會方式而讓人產生「

: 好大一派」的感覺。當然,我個人的觀察,是聚會所的確有「走向宗派」的因子存

: 在,這在後面會進一步討論。

 

這裡可能有一點點wording的concern。聚會所是不承認自己算是進行某個「運動」,

或者是某個「運動」的一部分。當聚會所想到「運動」時,他們所想到的是屬於所謂

「佈道大會」、「救世軍」、或者「為耶穌行軍」這種事情。聚會所對於某些基督教

術語是跟非會所中有所不同。比方說,「宗教」就是一個邪惡的東西。呵呵。這部分

你可以參考「奧秘的啟示」一書,福音書房出版,是李常受解以弗所書。

 

: 二、「聚會所」值得「一般宗派教會」學習的點

:   我並不想探討「誰的聚會方式比較符合聖經、比較正統」,只是我的確看到聚會

: 所有一些地方是值得一般宗派教會參考的:

: 1.組織架構:雖然聚會所定罪「牧師」這個制度,但是我在聚會所聚會一段時間後,

:  對一般的牧師卻覺得更加敬佩了,因為宗派裡的「牧師」等於聚會所裡「長老+區

:  負責+全時間」三合一的工作份量。在聚會所裡,主日話語供應(講道)的工作是

: 「分攤給大家」,而不是全部由一位同工「準備一篇完整的講道」,所以長老只要

:  專門負責全教會的治理,並不需要「每週擠出一篇新東西」供應會友,區負責則負

:  責每次聚會流程的主控,並且在「比較疑難的經文」提出補充說明即可,全時間則

:  是負責造就性聚會(成全聚會)的講員。牧養的工作則由區負責擔任,負責每週的

:  小排(類似團契)與探望,所以教會的事工是攤開來的,並不像宗派的教會由牧師

:  、傳道一把抓,而那樣的沈重。當然,目前宗派教會也興起所謂「小組教會」的趨

:  勢,我覺得這是正確的方向。

 

關於小組教會,嚴格來講,由新加坡堅信浸信會推動的「細胞小組教會」,是跟傳統西

方教會運作完全不同方法的新架構。在台灣某些教會推動的,也並不一定都一模一樣。

有些是百分百copy,有些則是做了修改。﹙這方面請參考拙作「淺析細胞小組教會」

http://ccn.fhl.net/editorial/cellchurch.htm﹚

聚會所對於小組教會的運作,跟「細胞小組教會」有所不同。很令人驚訝的是李常受在

1990年就有類似的觀念,甚至很具體的發展出了相關的做法。你可以參考李著「神命定

之路的操練與實行」,也是福音書房出的。目前有三個會所實行,並且很蒙祝福。分別

是台北市景美方面的會所﹙好像是十三會所﹚、永和市會所、還有印尼﹙古晉﹖﹚會所。

我相信隨著各召會的交通﹙相調﹚,這種做法會越來越被會所接納實行。

 

: 2.聚會方式:聚會所強調「人人盡功用」,除了兩個月一次的集中聚會,一般主日聚

:  會都是分區,所以比較容易讓人人都發言,並且也是鼓勵人人都發言,這樣信徒比

:  較有參與感,不會覺得自己只是來「做禮拜」,聽聽講道就回家了,當然,這也減

:  輕帶領人的負擔。

: 3.話語供應:我覺得這是一般台灣教會非常缺乏的,聚會所有新約恢復本的註解,以

:  及包含66卷聖經的生命讀經,一年七次的特會訓練,對話語的供應相當地豐富,並

:  且每天由活力排帶領會友閱讀「晨興聖言」,我目前還沒看過有那個宗派的教會如

:  此重視話語的供應。一般宗派教會話語的供應,主要只是靠著主日講壇,一週一次

:  ,半小時的講道,頂多加上主日學的課程,比較追求的信徒,也許會有每天個人的

:  晨更,但是實在是缺乏適當的讀經材料輔助,我所知道有出此種材料的只有靈糧堂

:  「靈糧日課」。我覺得宗派裡的弟兄姊妹也會同意,「話語」實在是基督徒力量的

:  來源,如果缺乏話語,基督徒的生活必然是軟弱無力的,我覺得這是聚會所的長處

:  。

 

先不管聚會所「話語」的準確與亮光是否全然被其他教會所接受,我個人的經驗是與你

相同的。我也認為聚會所在「話語」上的濃度很高,份量很大。早期有人說聚會所是

「靈恩派」,但我的觀察是,聚會所應該是很重視真理的﹙姑且不論這真理是否為會所

外所接納﹚。會所的訓練體系與教材也相當豐富,這點實在很令人羨慕。

至於訓練體系與教材,其實除靈糧堂外,還有若干教會有在發展,只是不見得有印行流

通於基督教出版界。

 

: 三、「會所思想」對國語教會的影響

:   令人苦惱地,以上三點似乎並沒有正面地影響到一宗派的教會,但是聚會所早期

: 的一些主張,的確帶給一般國語教會顯著的影響,我所看到的,主要有「屬靈人的追

: 求」,以及斷章取義的「人的破碎」。在國語教會,「要屬靈」幾乎成為一種「放諸

: 四海而皆準」的目標,信徒間一有不合,便以「你不屬靈」相指責,並且「要屬靈」

: 幾乎便成一種泛道德化的要求,所謂「屬靈」便是「待人謙恭有禮、喜愛讀經禱告、

: 不做世俗娛樂」的代稱。但是我再聚會所其實很少聽到「要屬靈」,常聽到的是「要

: 用靈」、「要操練靈」,就我的認識聚會所強調的其實是「在靈裡」,也就是「照著

: 人裡面的靈而行」,並不是外表有怎樣的表現就是「屬靈」。還有國語教會裡常有長

: 輩遇到晚輩不知長進,便喝叱「要破碎啊」,但是就我認識,會所的教導「要破碎」

: 並不是自己努力地把自己破碎,而是神自然會藉著環境、藉著教會生活,將你破碎掉

: 而且我在聚會所裡比較常經到的是「生命長大」、「成熟」、「變化」。而很少聽到

: 「破碎」。倪弟兄早期的教導竟然造成國語教會的流弊,實在是令人深覺可惜。

 

說得好極了。所以有所謂「泛靈命主義下台灣神學的貧乏」貲議出現。不過現在台灣的

教會應該逐漸從這種現象走向「泛敬拜讚美主義」或者「泛小組教會主義」。所以對基

督徒內在生命的專注,恐怕在聚會所中是留存比較多的。

 

:   另外,也有人指責會所思想造成國語教會的「反神學」、「反智」,但是其實會

: 所並不是教導信徒不要用理智,而是強調「理智」置於「靈」的管理之下,並且我們

: 人在被變化以後,理智應該是被拔高,變得更加清明才是。至於會所對神學的態度,

: 李弟兄曾表示過一般的系統神學無法容納它的思想,但是也不會認為信徒去閱讀、研

: 究神學是「大逆不道」的事。當然,會所的確認為,基督徒的所為,並不應該基於某

: 種學說,而是有了神的生命以後,自然的彰顯神的形象,所作所為自然能達到聖經的

: 要求。

 

從會所的屬靈淵源來看,受達秘與蓋恩夫人﹙後者在一般西方教會界持較負面的評價﹚

的影響,不能說沒有反智的疑慮。試舉蓋恩夫人與李常受兩例。

蓋恩夫人是很典型的神秘主義者。更準確的講,她被視為「寂靜主義者」。她主張「完

全棄絕自我的努力,藉著禱告全然交托主手。」當然這是注重內在的與主同在。她認為

「自我的努力會帶來不安。」在1685年「簡短禱告良方」一書中她更主張「自我棄絕,

被動完成主的旨意。」這本書後來被天主教會所禁。面對種種質疑,她要求召開依斯會

議﹙Conference of Issy﹚神學調查會議,最後被判異端,入獄六年。所以理智的努力

對蓋恩夫人來說,是負面的。當然神學--關於神的知識的學問--的努力,也是負面的。

李常受對於系統化的組織與神學知識的損抑十分明顯。李常受在「正當教會生活的恢

復」一書中中認為「撒但在古時曾利用猶太教來系統化所有的法利賽人,文士,祭司

長,以及民間的長老。今天撒但也利用基督教來系統化許多所謂的基督徒,離開主的身

體。」另外在「生命讀經範例 – 約翰一書」也提到,「讀經不是為著尋求知識,也不

是僅僅為著得著一點的教訓,一點屬靈的指導……讀經真實的益處總在於教我們得著生

命的供應。」為什麼聚會所有那麼多解經書,卻沒有教義書﹖由此可見。

不過後李常受時代﹙李常受後期至今﹚,我注意到會所開始不那麼排斥教義與神學,所

以開始有「肯定與否定」以及「真理辨正」等網頁開始出現。這些都是理智活動的成

果,也是神學以及教義發展的初步。可見「專重精義、棄絕字句」的文化已經有所改變。

我相信隨著這些網頁的出現,聚會所對於希臘文、甚至希伯來文,以及其他歷史中各代

的神學、教義了解也會更深刻,受早期李常受主張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小。姑且不論目的

是什麼﹙護教或者發展教義﹚,這些都是好的。

 

: 四、為何聚會所讓宗派信徒「望而生畏」

:   其實聚會所近來比較強調「李弟兄職事的推廣」,意思就是希望聚會所中間的看

: 見,能帶給宗派聚會更多正面的影響,而不是一下就要求大家放下招牌,但是的確,

: 我自己是還沒看到有什麼影響,以下試著討論其中的原因:

: 1.聚會方式的奇特:一般信徒一來到聚會所間的聚會,第一個印象大概就是聚會所的

:  信徒喜歡重複地、大聲地、此起彼落地呼喊,而被嚇到,而就我個人的體會,剛開

:  始也蠻不習慣如此大聲呼喊,但是久了,竟也覺得與眾弟兄姊妹一起呼喊主名是一

:  種釋放、一種享受。但是這種不一樣的聚會方式的確造成一般的信徒來到聚會所中

:  間因「不習慣」而造成的隔閡與阻礙。

: 2.近乎分離主義的態度:我覺得這可與福音派做一比較,雙方同樣是對宗派「分而又

:  分」的現象感到厭煩,但是福音派的方法,並不是否定宗派的傳統,而是仍然留在

:  宗派內,藉著聖經的查考、宗派間的合作,尋求對話。聚會所則是與宗派「劃清界

:  限」強調自己不在宗派之內,並且對於跨宗派的基督徒合作運動,也不熱衷。很明

:  顯地,目前福音派已經在宗派內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福音派的思想,也愈來愈影

:  響教會內年輕一派的信徒,可是聚會所好像仍然畫個圈圈,自己不太走出去,而是

:  要別人走進這個圈圈裡,而造成宗派信徒的反感,也造成自說自話,思想上影響力

:  薄弱的現象。

: 3.用詞的不同:聚會所每每喜歡用一些與一般基督教不一樣的詞,如經綸(其實是經

:  營、管理)、相調(跟團契、交通差不多)、那靈(指基督的靈),並且認為非不

:  如此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又提出一些新想法,如「神成為人、人成為神」(其

:  實這也不是會所獨創),讓不明就裡的人來到中間,以為遇到了異端。

 

這些觀察是很中肯的。

對於聚會方式,近年來更激烈的方式也出現在非聚會所教會中。所以衝擊還小。某些教

會說方言、按手、大聲禱告,不亞於「呼喊主名」。不過重複喊相同的字句,那場面多

少是有點詭異的。所以聚會所初入西方世界,有觀察者評論是在洗腦,呵呵。

聚會所是不承認自己是分離主義,所以「近乎」這兩字很貼切。事實上聚會所自認是最

正統的教會,所以不願意與其他「人意組織」﹙這字眼近年很少用到﹚互動。說畫地自

限是事實,關門拒絕與其他教會交流,使得聚會所的優點漸漸不為人知,反倒讓人覺得

她孤芳自賞。很可惜的。

至於「術語」不同,恐怕也是關門後自然形成的結果。早期有些術語也被其他教會引

用,如「特會」、「破碎」、「聖別」等等。近期的「經綸」﹙原先叫「經營」﹚、

「相調」、「小排」等等就沒什麼教會引用了。可以說,聚會所自成一格,有自己的語

言。其實這也不簡單呢。就我觀察李常受晚年開始在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看到一些亮光,

如「強調基督的人位﹙受造的人﹚」、「神人之說﹙人成為神、神成為人﹚」,也在他

離世後被繼續發展。你可以去看水流職事站這方面的專欄。所以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

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某些元素會被強調出來。只是在早期基督教教義的論爭,恐怕也會

隨著這方面的發展而越來越多。亞流主義、型態論等爭議已經出現囉。你可以觀察觀

察。

 

: 五、未來的展望

:   其實最近的會所愈來愈想「走出去」,但是似乎還是讓人覺得「自以為是」而難

: 以接受,我覺得也許這是剛開始必然的現象,但是隨著時間,溝通的技巧應該會進步

: 才是。另外,會所現在也開始有系統性的神學論述,如「肯定與否定」雜誌的發行,

: 並且也有了「信仰告白」的制訂。當然,我個人是希望聚會所能永遠保持在主裡的新

: 鮮,而不要走入宗派的後塵,高舉某種思想(例如變成「經綸派」、「恢復派」),

: 或高舉某人(如大陸「常受主派」),或者把神學思想變成死板的教條,把信仰告白

: 變成要每人都誦讀的信經。另外,也希望前文中所說,眾人申言的聚會方式;分家、

: 分排(組)的架構;對神話語的重視,能更加影響其它的眾教會,而不只是片段的屬

: 靈人魔咒而已。

 

與其說「走出去」,我認為「打開門」更貼切。事實上「經綸」與「恢復」已經是聚會

所無可動搖﹙最起碼相當時間內﹚的堅持,也是聚會所認定至高無上的真理。因此我認

為「打開門」將是第一步。因為「合而不同」若無法達成,最起碼要先「彼此了解」。

聚會所的好主張若能傳揚出來,我相信會有正面的效果。但是既成事實是聚會所已經是

「經綸派」、「恢復派」,而且自認為是最正統的教會,所以我比較悲觀的認為除非能

放下這些獨特的堅持,保留討論的空間,否則這些堅持將遭遇「走出去被否定」的必然

結果。事實上,這些獨特的堅持並未在聖靈的光照下為普世信徒所接納。所以,若不保

留討論的空間,全然堅持這些無可質疑,那麼還有得談嗎﹖或者說,就你這一年來在聚

會所中所受的成全,你認為聚會所有容納這些主張「被質疑的空間」嗎﹖

謝謝你的這篇文章。我覺得真是很好的。

又,關於李常受對聚會所的影響,您也可以參考拙作「淺探聚會所 - 李常受帶領下的

發展與轉變」 http://ccn.fhl.net/editorial/LC.htm,並請批評指教。


至留言板回應本文 回CCN主頁 歸正網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