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社青與教會
作 者:Gilbert
作者簡介:台灣 台北 永和禮拜堂會友
張貼日期:2002.7.22 (有授權張貼)
發表紀錄:初次發表於基督教論壇報2022期(2002.7.16)言論版「社青與教會服事」

 

社青與教會

 

編按:本文發表於基督教論壇報時,因篇幅關係,經作者同意部分內容被略去。另,標題原為「社青與教會」,亦經論壇報編輯改為「社青與教會服事」。看來似乎更切題呢。

 

最近在教會的實習小組長訓練中,弟兄姊妹們很偶然的談到了「為什麼相當多社會青年,從剛信主的大發熱心,變成在教會配搭有限,對傳福音也不再那麼投入。」這個問題當時並未能花較多的時間進行討論,但是在筆者心中卻引起很多的思考。社青在教會中被期待是活動力、參與性、奉獻度要高的群體,因為某些服事對學青、長青是比較難以勝任的。此外,社會青年面臨多重身份的挑戰,如:社會新鮮人、新婚夫婦、初為父母等等。這些角色的轉變若沒有在教會在其中,那麼最終社會青年與教會的隔閡會越來越大。筆者曾經在大學時跟同工們討論過為什麼基督徒畢業後傷亡率會很高。隨著自己進入職場,回首自己以及學生時期的弟兄們這幾年來教會生活的軌跡,我想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因素供讀者們參考。

 

一、工作負擔

 

當代的社會青年面對的工作負擔相當大。台灣產業競爭力的來源大多是來自於超時工作而非創新。社會青年面臨的職場挑戰,是在短時間內把很多工作做好。一天只有廿四小時,所以必須犧牲個人時間,增加上班時間。有時因為時差緣故,需要工作到半夜跟客戶開會,或者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大家肯定台灣業者的彈性與應變能力,我們靠的就是比別人拼,把大量的時間堆砌在工作上,拿我們的生活來換取競爭力。美國的高科技從業人員或許有機會在週末陪小孩打球、烤肉,台灣的從業人員週末可能是埋首在實驗室中急著找答案。高科技產業面臨的全球劇烈產業變遷是如此,內需性產業同樣也是要求社會青年「多勞多得」。做小生意也需要勤奮機動,營業時間長、跑的場子多,收入才會多。激烈的產業與同事競爭很容易讓社會青年喘不過氣來,加班時間越來越多,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連公務員的生活也不如以往規律、輕鬆。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適婚年齡往後推移、個人興趣的發展緩慢等現象,同樣的能放在教會的時間心力也越來越少。

 

二、經濟壓力

 

從進入職場第一次領薪水開始,社青就正式面對錢的壓力:上班的行頭、交通工具、奉養父母的生活費、償還助學貸款、餐飲費用、保險費、所得稅等等,社青必須要自己負責。若是領薪水,生活必須有預算且控制支出,並且尋求優異的工作績效獲得加薪或者年度獎金。若是做小生意,那麼自負盈虧的壓力與事業心的驅使,更讓社青勇往直前,努力求得在社會上的立足之地。若要進入婚姻,無論考慮租房子或是買房子,對開支更要精打細算。等到有了第一個小孩,那花費恐怕就不是小夫妻可以輕鬆面對的。2001年以來的經濟不景氣讓台灣人民的實質所得減少,但是生活費用卻未相對降低。對藍領階層來說壓力日趨嚴重,對白領階層同樣愈趨嚴苛。管理學中由馬斯洛提出的「層級需求」理論指出,對溫飽等低層生理需求滿足以後,人才會向更高層的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發展。在經濟壓力之下,通常人會先謀求生活無虞。對於經濟遇到壓力的社青,這點尤其明顯。只是耐人尋味的是,台灣的信徒有相當比例是中產階級,不是很有錢也非貧窮,那經濟壓力可能就跟「欲望」有關。

 

三、職場人際關係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不比家庭、親戚、或者學校。一般而言人際關係比較淡薄,很少人會輕易把自我防衛機制卸下,跟同事傾心吐意,或者談很多個人性的深度話題。最常聊的除了工作以外,可能是一些休閒、生活等輕鬆話題。同事們在工作上可能是顯在或潛在的競爭者,要不就是個人有個人的生活。成家的下班後忙家務、小孩,單身的有自己的生活圈,即使一天超過八小時同處一區,下班後也不見得會讓對方涉入自己的私領域。有人說信主愈久非基督徒朋友愈少,對於現下的社青來說,是某種程度的事實。所以每次教會福音茶會要邀請慕道友參加時,小組的弟兄姊妹可能要把電話簿拿出來左翻右翻,卻發現能邀請的名單很難列出來。

 

四、熱血與現實

 

當學生時我們可能會有「為主而生、為主而死」的豪情壯志。讀使徒行傳第七章看到司提反的殉道,會感動到真希望自己能跟司提反一樣,為主死得那麼悲壯。又或者羨慕「血證士」(John Foxe,美國見證書室)一書中的那些為信仰捨去性命的先烈,能以生命見證自己對主的忠貞。但是從事實來看,社青鮮少還有對主這麼強的心志。現在社青能穩定參與主日聚會、社青團契,遵行什一奉獻,就算是有心「為主擺上」了。學生是比較有理想性的,能為一個崇高的目標而拼命奮鬥。但社青無法不實際地看待自己的生活與信仰的投入。很不幸的是,我們處於一個非基督教的社會中,在現實的衝擊與社會化思考下,社青的天秤並不容易傾向信仰的那邊。

 

五、心志技巧裝備

 

從進入職場開始成為社青,隨著換工作、成家等事件,生活與身分常常面臨巨大的轉變。這是身為學生時很難體會與理解的。我們在學校中其實也鮮少受這方面的裝備。在大三大四或者專科高年級學分較少,所以較有恩賜與負擔的弟兄姊妹可以花相當多時間去探訪、參加例行聚會、帶領查經或聚會、參加寒暑假的營會。社青在時間上絕對沒有學生自由。除了每週的主日崇拜、團契或小組,若還要去探訪、預備帶領聚會,自己的時間就會被壓縮得相當緊。我知道有極少數弟兄姊妹會利用休假參加營會或者接受裝備,但是我想絕大部分的弟兄姊妹若有年休,恐怕不是規劃出國玩,就是在家補充睡眠。所以服事的心志就成為社青在教會投入服事的重要關鍵。好不容易有自己的時間,還要到教會去服事別人(做僕人),這需要有多強的心志!此外,社青面臨的需要通常是明顯且立即的。我們會碰到弟兄姊妹換工作、失業、失戀、婚變、健康出狀況等需要。在服事技巧上的裝備,恐不是查經、解經、找聖經原則就足夠的。而這些需要的裝備,在教會中能獲得多少呢?其實是有限的。

 

六、教會安排服事

 

一般來說只要在教會裡面比較活躍、聚會正常的弟兄姊妹,都會被邀請參加服事。而愈服事也愈容易讓牧長關注,愈容易繼續服事。在傳統教會中可能是:有領袖特質又為牧長熟識的接「團契主席」,聖經較熟接「靈修同工」,人際關係較好接「關懷同工」,做財務工作的接「司庫同工」,較活潑的接「康樂同工」。在小組教會則統一歸制為「小組長」或者「小組同工」之類,其服事的安排與功用要看區長與小組長是否有牧養的恩賜,能予以按恩賜發揮功用。當教會安排社青服事時,是否有「服事生涯」的視野?更進一步問,教會是否期待一個服事的人在服事中身心靈得以成長,並仔細的觀察他的服事是否準確忠心?相當比例的弟兄姊妹沒有特別顯明的恩賜,另一個極端是若干弟兄姊妹有極特殊顯明的恩賜,教會要如何安排他們的服事?除了「小組長」、「小組同工」,或者「主席」、「靈修」等服事,教會能否按著神給個人的恩賜來造就教會呢?

 

七、安息或者獻祭

 

最近我遇到同事常常會問「你結婚沒?」「常常加班老婆會不會不高興?」這不是客套話,而是我蠻關切同事們的生活。大部分結婚的同事都很有感慨的說「老婆當然會不高興。」「有時候加班回家已經很累了,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這樣老婆也會抱怨我都不跟他說話。」有些同事因為老婆比較黏人時常在加班與回家之間掙扎。更嚴重的,也有另一半帶著兩個稚齡小孩跑到公司來吵鬧,不准老公再上班的。筆者自己雖然沒成家,但是忙起來也曾經是一週沒跟媽媽說到幾次話,因為一早出門媽媽還沒起床,晚上回家媽媽已經就寢了。那段時間我曾經揶揄自己是在7-11工作(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回到家)。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社青都需要這麼長時間工作,但是不可諱言的,有相當數量的弟兄姊妹不管是生活所需,或者是工作要求,他們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是消耗在工作上。假如這些現象是事實,那我們就必須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社青在教會是得著安息,還是忙於獻祭?」曾經聽過一位在都會區牧會的牧師在某次課程中提到他不在教會中推很多服事,因為他認為信徒到教會還是要得安息,免去一週的勞苦,在聖殿中專心靜拜神、與弟兄姊妹相交、多享受與家人相處的美好。這樣的想法當時頗令筆者驚訝,尤其是出自一位在知識份子眾多教會服事的牧師口中。因為筆者的教會生活經驗是,只要你願意為主發熱心,那週六週日的行程很可能是這樣的:週六下午參加小組預查、晚上小組聚會、週日一早主日學然後參加主日崇拜、週日下午可能偶爾還有同工會、晚上還有剝餅聚會。另外週間可能會有教會的訓練課程,或者禱告會。這樣算下來給家人、朋友以及自己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結語

 

每個社青面臨的生活、工作壓力都不同。每個信徒的信仰經歷、信心狀況也有所差異。站在牧養的立場,教會宜於深入知道信徒個別性的處境與狀態,知道信徒全人的需要,並加以造就、安排服事:對工作壓力甚重的信徒予以安慰,對生活壓力甚大的信徒予以支持,對於信心軟弱的信徒予以餵養,對有恩賜的信徒予以訓練服事。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對於有一時無法投入服事的弟兄姊妹,教會宜加以了解鼓勵,而非輕易定罪。忽略信徒個別的差異而驅使信徒出來服事,這樣的牧養方式並不可取。從信徒的角度來說,每個信徒蒙召都有使命。身為社青在當代社會的繁忙工作與多重角色壓力下,應當盡力維持跟神緊密的關係,穩定參與聚會,實踐神託付的使命與見證。依據個人的屬靈狀況、生活情形,信徒也應當盡力參與教會內的各種服事。教會的服事不應該僅是公務員、老師等生活較規律的弟兄姊妹來承擔。然而要注意,若在例常的聚會以外還要投入教會的服事,應當注意自己各方面的平衡,不要讓服事成為重擔,反而引起副作用,甚至無法榮神益人。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弟兄姊妹彼此相顧服事,這豈不是信徒在這世代最大的挑戰與見證!


至留言板回應本文 回CCN主頁 歸正網版權宣告